曾国藩名言
|
○小人专望人恩,恩过不感;君子不轻受人恩,受则难忘。
○衣冠之族,以清白遗世为本,务要恬穆省事,凡贪戾刻薄之夫,皆不宜与之相接。
○人若一味见人不是,则到处可憎,终日落嗔。
○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,我不可犯其锋,亦不可与之狎,敬而远之,全身全名之道也。
○将事而能弭,遇事而能救,既事而能挽,此之谓达权。此之谓才。未事而知其来,始事而要其终,定事而要其变,此之谓长虑,此之谓识。
○人只是怕当局,当局者之十,不足以旁观者之五。智臣以得失而昏也,胆气以得失而奋也。只没了得失心,则声气舒展,此心与旁观者一般,何事不济?
○两君子无争,相让故也。一君子一小人无争,有容故也。争者两小人也,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。
○君子不可以不忍也,忍欲则不屈于物,忍剧则不扰于事,忍挠则不折于势,忍穷则不苟于进,故曰,必有忍乃有济。
○君子多思不若养志,多言不若守静,多才不若蓄德。
○水道曲折,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。棋势胜负,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。非智有明暗,盖静可以观动也。人能不为利害所汩,则事物至前,如数一二,故君子养心以静也。
○倚富者贫,倚贵者贱,倚强者弱,倚巧者拙。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。
○好誉者,常谤人;市恩者,常夺人。其倾危一也。
○人之制性,当如堤防之治水。常恐其漏坏之易。若不顾其泛滥,一倾而不可复也。
○务名者害其身,多财者祸其后。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,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。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。如雷雨雪霜,皆欲生成万物。故君子恐惧而畏,小人侥幸而忽。畏其祸则福生,忽其福则祸至。传所谓祸福无门,惟人所召也。
○以忠沽名者讦,以信沽名者诈,以廉沽名者贪,以洁沽名者污。忠信廉洁,立身之本,非钓名之具也。有一于此,乡原之徒,又何足取哉?
○仁言不如仁心之诚,利近不如利远之博,仁言或失于口惠,利近或失于姑息。
○以德遗后者昌,以祸遗后者亡。谦柔卑退者,德之余;强暴奸诈者,祸之始。
○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,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。何也?见善不明耳。
○溺爱者受制于妻子,患失者屈己于富贵。大丈夫见善明,则重名节如泰山。用心刚,则轻死生如鸿毛。
○食能止饥,饮能止渴,畏能止祸,足能止贪。
○语人之短不曰直,济人之恶不曰义。
○宝货用之有尽,忠孝享之无穷。
○女相妒于室,士相妒于朝,古今通患也。若无贪荣擅宠之心,何嫉妒之有?
○为善最乐,是不求人知。为恶最苦,是惟恐人知。
○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。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。
○事莫待来时忍,欲莫待动时防。即来思隐,即动思防,如火炽水溢,障之甚难。
○高才能文章,善居之,足以成名,不善居之,足以致祸。
○作善岂非好事,然一有好名之心,即招谤招祸也。
○好便宜不可与共财,狐疑者不可与共事。
○遇诡诈人变幻百端,不可测度,吾一以至诚待之,彼术自穷。
○恭而无礼,遇君子固所深恶,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,枉自卑诌耳。
○人遇逆境,无可奈何,而安之若命,是见识超群。然君子用以力学,借困衡为砥砺,不但顺受而已。
○非望之福,祸必继之。急当恐惧修省,多行善事,若一骄则不可救矣。
○处事速不如思,便不如当,用意不如平心。(这段话的意思是:处理事情迅速,不如三思而后行;善巧方便,不如时机恰当;意气用事,不如心平气和。)
○人之处于患难,只有一个处置。尽人谋之后,却须泰然处之。
○人有过,喜谈之,存一恕心者少;己有过,恶闻之,漫无悔心者多。若以恕己之心恕人,是谓大公;以责人之心责己,是谓大勇。
○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,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。
○善自是士人常事,今乃邀身后福报,若市道,吾实耻之。
○吾不如者,吾不与处,累我者也。与我齐者,吾不与处,无益我者也。惟贤者,必与贤于己者处,贤者之可得与处也,礼之。主贤世治,则贤者在上。主不肖世乱,则贤者在下。
○处事当务详慎,不可尽兴燥脾。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,尽兴便放肆。一燥脾便刻薄,其始无害人之心,而其事必至于害人。初若不至杀身,终至杀身而有余也。
○遇疾恶太严之人,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,此便是浇油入火,其害与助恶一般。
○优娼辈好嗤笑人,而敢为无礼,此自不贱本色。其趋奉不足喜,怠慢不足怒也。
○有必不可行之事,不必妄自轻营。有必不可劝之人,不必多费唇舌。
○凡天下事,虑之贵详,行之贵力,谋之贵众,断之贵独。
○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,若一慌忙,便恐有错。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。故从容安祥,为处事第一法。
○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,见一善行,行一善事,此日方不虚生。遇富贵人,宜劝他宽,见聪明人宜劝他厚。
○得失有定数,求而不得者多矣,纵求而得,亦是命所应有。安然则受,未必不得,自多营营耳。
○行事常思退一步。
○处毁誉要识有量,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,见世所誉而趋之,见世所毁而避之,只誉我而喜,闻毁我而怒,只是量不广,真善真恶在我,毁誉与我分毫无干。
○见人耳语,不可窃听。恐所言之事,其人避我。又恐正值议我短长,闻之未免动意,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。
○久利之事勿为,众争之地勿往。物极则反,害将及矣。
○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,他日得志必不骄。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,一旦退休必不怨。
○静坐自我妄为,读书即是立德。
○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,一言而解人之纷,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,但因以为利,则市道矣。
○定静安虑得,此五字时时有,事事有。离了此五字,便是孟浪做。
○久视则熟字不识,注视则静物若动,乃知蓄疑者乱真,过思者迷正应。
○做天下好事,既度德量力,又审势择人。“专欲难成,众怒难犯”,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,虽以至公无私之心,行正大光明之事,亦须调剂人情,发明事理,俾大家信从,然后动有成,事可久。盘庚迁殷,武伐纣,三令五申,犹恐弗从。盖恒情多隐于远识,小人不便于己私,群起而坏之,虽有良法,胡成胡久。
○世间事各有恰好处,慎一分者得一分,忽一分者失一分。全慎全得,全忽全失。小事多忽,忽小则失大;易事多忽,忽易则失难。存心君子,自得之体验中耳。
○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,盖天下之事,惟平则稳。行险亦有得的,终是不稳,故君子居易。
○觅物者苦求而不得,或视之而不见。他日无事于觅也,乃得之。非物有趋避,目眩急求也。天下之事,每得于从容,而失之急遽。
○事到手且莫急,便要缓缓想。想得时切莫缓,便要急急行。处天下事,只消得安详二字,兵贵神速,也须从此二字做出。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,从容详审,养奋发于定之中耳。
○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。
○小屈以求大伸,圣贤不为。松柏生来便直,士君子穷居便正。若曰在下位遇难事,姑韬光忍耻,以图他日贵达之时,然后直躬行通。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,即既仕之后,又为两截人矣。
○既不俗为小人,即不勉为君子。欲又不能,志不立故也。
○委罪掠功,此小人事;掩罪夸功,此众人事;让美归功,此君子事;分怨共过,此盛德事。
○天物愚者真,智者伪;愚者完,智者丧。
○处天下事,前面常长出一分,此之谓豫;后面常余出一分,此之谓裕。如此则事无不济,而心有余乐。若尽煞分数做去,必有后悔。处人亦然,施在我有余之恩,则可以广听。留在人不尽之情,则可以全好。
○规模先要个极大,意思先要个安闲。古之人先约而丰人,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。徐思而审处,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。褊急二字,处事之古碍也。
○见面前之千里,不若见背后之一寸。故达观非难,而反观为难。见见非难,而见不见为难。此举世之所迷,而智者之所独觉也。
○精明也要十分,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。古人得祸,精明人十居其九,未有浑厚而得祸者。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,所以为愚也。
○毕竟先知后行,至于纯熟,乃能合一。
○事后论人,局外论人,是学者大病。事后论人,每将智人说得极愚。局外论人,每将难事说得极易。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。
○人有求于我,如不能应,当直告以故。切莫含糊,致误乃事。
○君子与小人斗,小人必胜。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。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,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。
○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,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,皆偏也。圣人之厚宽,不使人有所恃。圣人之精明,不使人无所容。
○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,当其施德,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。未尝责报也。纵遇险徒,止付一笑。
○嘲戏人自事恶事,尤不可入一二壮语,入壮语则戏者皆真,每令人恨。若规人过失,不可入一二戏语,入戏语则真者毕戏。每令人玩,失规人之旨矣。
○阴,小人者。阳,君子也。进君子而退小人,燮理之能事毕矣。
○轻信人不一定多疑,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。
○术字亦有不可少处,但必不得已而后用。专意利人而用,谓之圣贤。可不必用而用,专意利己而用,谓之奸雄。
○处事贵熟思缓处,熟思则得其情,缓处则得其当。
○处有事当无事,处大事当如小事。
○名节之于人,不金帛而富,不轩冕而贵。士无名节,犹女不贞,虽有他美,亦不足赎。故前辈谓爵禄易得,名节难保。
○大柔非柔,至刚无刚。
○侍亲以得欢为本。
○家庭三致详:孝致祥,勤致详,恕致详。
○勤于邦,俭于家,言忠信,行笃敬。
○人德八本:习勤、崇俭、谦谨、敬恕、毋贪、去私、专一、有恒。
○以才自足,以能自矜,则为小人所忌,亦为君子所薄。
○好汉打脱牙,和血吞。
○霹雳手段,方先菩萨心肠。
○仕宦之家,由俭入奢易,由奢返俭难。
○先静之,再思之,五六分把握即做之。
○天下事,在局外呐喊议论,总是无益,必须躬自入局,挺膺负责,乃有成事之可冀。
○勿扬人过,反躬默省焉,有或类是,丞思悔而速改也。
○士有三不斗:毋与君子斗名,毋与小人斗利,毋与天地斗巧。
○吾常见夸己者,以要誉而受嗤也;吾常见媚人者,以求悦而招鄙也。
○夫士处世,无为可议,勿期人誉,勿为可怨,勿期人悦。
○文人富贵,起居便带市井。富贵能诗,吐属便带寒酸。
○忧时勿纵酒,怒时勿作札。
○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,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,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。
○薄福之人过享其福,必有忽然之祸。身贫之人不安其贫,必有意外之忧。
○失意事来,治之以忍,方不为失意所苦。快心事来,处之以淡,方不为快心所惑。
○素食则气不浊;独宿则神不浊;默坐则心不浊;读书则口不浊。
○和可消人怨,忍足退灾星。
○善观人者观己,善观己者观心。
○轩冕而敬,伪也。匿就而爱,私也。
○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,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,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,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,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。
○爵禄可以荣其身,而不可以荣其心。文章可以文其身,而不可以文其行。
○功名官爵,货财声色,皆谓之欲,俱可以杀身。
○诚无悔,恕无怨,和无仇,忍无辱。
○巧辩者与道多悖,拙讷者涉者必疏,宁疏于世,勿悖于道。
○绮语背道,杂学乱性。
○知足则乐,务贪必忧。
○广积聚者,遗子孙以祸害;多声色者,残性命以斤斧。
○立身之道,内刚外柔;肥家之道,上逊下顺。
○不和不可以接物,不严不可以驭下。
○口腹不节,致疾之因;念虑不正,杀身之本。
○古之人修身以避名,今之人饰己以要誉。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,今人见小利而易守。
○君子出则忠,入则孝,用则智,舍则愚。
○智大心劳者狂,力小任重者踣。
○善人种德,降祥于天。恶人种祸,贻殃于后。
○沽虚誉于小人,不若听之于天。遗货财于子孙,不若周人之急。
○利可共而不可独,谋可寡而不可众。独利则败,众谋则泄。
○一念忽略,便有错言错事。
○越自尊大,越见器小。
○好胜人者,必无胜人处,能胜人,自不居胜。
○君子但尽人事,不计天命,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。
○才智英敏者,宜加浑厚学问。
○恶莫大于毁人之善,德莫大于白人之冤。
○事以急败,思因缓得。
○能甘淡泊,便有几分真学问。
○只是一个见小,便使百事不成,亦致百行尽堕。
○信算命,信风水,皆妄念所致。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,便不信也。
○尖酸语称快一时,当之者终身怨恨。
○聪明外露者德薄,词华太盛者福浅。
○好饰者,作非之渐。偏听者,启争之端。
○傲人不如者必浅人,疑人不肖者必小人。
○姑息必成大忍(过),面誉必至背非。
○甘让君子其志卑,不让小人其量浅。
○人该省事,不该怕事;人该脱俗,不可矫俗;人该顺时,不可趋时。
○因循二事,误尽一生。鼓舞精神,方破此弊。
○与多疑人共事,事必不成。与好利人共事,己必受累。
○受不得穷,立不得品;受不得屈,做不得事。
○好谈己长只是浅。
○居心平,然后可历世路之险。
○才觉私意起,便克去,此是大勇。
○清高太过则伤仁,和顺太过则伤义,是以贵中道也。
○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。
○法者,天讨也;以公守之,以仁行之。(法律,是上天对人类的处治;要秉持公正来遵守,要以仁慈之心来执行。)
○知天地万物于一体,则能爱矣。
○人伦明,则礼乐兴。
○事事顺吾意而言者,此小人也,急宜远之。
○人之所学,不可为人所容,为人所容则下矣。
○气忌盛,心忌满,才忌露。
○凡读无益之书,皆是玩物丧志。
○常沉静,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。
○以举世皆可信者,终君子也。以举世皆可疑者,终小人也。
○富贵家宜劝他宽,聪明人宜劝他厚。
○世间极占地位的,是读书一著。然读书占地位,在人品上,不在势位上。
○今人计较摆布人,费尽心思,却何曾害得人?只是自坏了心术,自损了元气。
○决不可存苟且心,决不可做偷薄事,决不可学轻狂态,决不可做惫赖人。
○当至忙促时,要越加检点。当至急迫时,要越加饬守。当至快竟时,要越加谨慎。
○盘根错节,可以验我之才;波流风靡,可以验我之操;艰难险阻,可以验我之思;震撼折衡,可以验我之力;含垢忍辱,可以验我之操。
○要与世间撑持事业,须先立定脚跟始得。
○听言当以理观。一闻在辄以为据,往往多失。
○从人可羞,刚愎自用可恶。不执不阿,是为中道。寻常不见得,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,最为雅操。
○有恻隐之心者,必有羞恶。
○人于平旦不寐时,能不作一毫妄想,可谓智矣。
○举世惟一真字难得。
○凡将举事,必先平意清神,清神意平,物乃可正。
○为善者常受福,为利者常受祸,心安为福,心劳为祸。
注:青绿色字体为东方阳熹的注释。
整理校对:2011年03月20日
上传日期:2019年10月03日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